大公報 Ta Kung Pao
被喻為「為彈奏巴赫而生」的加拿大鋼琴家休伊特(Angela Hewitt)二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大學落成不久的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辦獨奏會。當晚除巴赫作品外,她亦演奏了貝多芬及李斯特的奏鳴曲。在港大CulturalManagement Team工作的友人告訴筆者,他們新近購置全新史坦威鋼琴,休伊特的來臨可說是為這台新生命譜上一點色彩。
為新鋼琴譜上一點色彩
此前港大音樂會多在古色古香的陸佑堂舉行,也不如現在頻密。除因為那時陸佑堂常被用來作考場外,也時常被當做傳統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場地。相對於猶如哈利.波特場景的英式長禮堂,如今的大會堂更像個正式音樂廳。筆者曾羨慕中大及浸大擁有自家音樂廳(更遑論演藝學院),現在港大也總算有自己的正式表演場地。在陸佑堂欣賞演出時經常覺得回音過大,且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也遠,大會堂可說是大大提升了聽眾的視聽感受。
當晚,坐在會堂中間的筆者不僅能清楚看到休伊特的身體動作,也能清晰聽到她在黑白鍵中展現的細微音色變化。不得不說,陸佑堂的瑕疵有時能掩蓋演奏家的失誤,在大會堂裡演奏家可能就不得不更小心翼翼地演出,畢竟任何的失誤都會被無限放大。
彈奏巴赫細緻浪漫
音樂會前,主辦單位特設與休伊特對談的環節,並由以分析貝多芬音樂聞名的人文學院院長蔡寬量教授主持。
休伊特提到彈奏巴赫音樂對她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極大幫助,除了因為巴赫音樂本身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外,巴赫樂句的千變萬化與精密的交錯互換,亦令她需重視每一個音的存在價值。在她手下的貝多芬更見巴赫音樂的影子,特別是在《降A大調奏鳴曲》第三樂章的賦格曲,筆者認為休伊特幾乎把這樂段當成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演奏。
在某種程度上,休伊特的演出改變了部分觀眾對巴赫音樂的刻板印象,她彈奏的巴赫細緻之餘又帶點浪漫。無論在踏板的運用或是音與音之間的連結,休伊特處理每個樂章的手法都很有個性,令筆者印象深刻。她演奏《英國組曲》中的《薩拉邦舞曲》時,將鋼琴轉化為古鍵琴的音色;而演奏為人熟悉的《嘉禾舞曲》時,就像幾個小孩玩耍般,輕鬆活潑又不俗氣。
雖說休伊特是演奏巴赫音樂的專家,是晚的亮點絕對是下半場李斯特炫技作品《B小調奏鳴曲》。縱然筆者每每看到節目單出現「李斯特」三個字時,都不由為演出者捏一把冷汗,但休伊特當晚卻成功將鋼琴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抒情樂段,儼如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效果埋藏於灰蒙蒙的迷霧中,詠嘆着深邃情感。視覺上,休伊特演奏鋼琴時的動作,不禁令人聯想到自由體操表演。特別是在樂曲終一連串的「高難度動作」前,她先把身體仰後,深呼吸,然後再一鼓作氣地完成左、右手的八度高速段落。
「勝出」這輪激烈的「搏鬥」後,休伊特展露出自信的笑容。
音樂會後筆者與身邊觀眾交談,發現他們對休伊特的表現雖毀譽參半,但都認同她完成了一場「有趣」的演出。筆者敬服她對音樂的認真,以及她對於以自己的方式演奏古典音樂的追求。她說自己初次接觸貝多芬奏鳴曲跟再次拿起該樂譜時,中間隔了約二十年。在這些年間她對這首樂曲有更深刻的體會,也開始了解到原來這首貝多芬晚期作品,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呈現方法。
休伊特對作品的尊重,亦使身為作曲家的筆者反思,到底自己的作品是否值得演奏家窮數十年的時間去詮釋,還是它們只是在死線追趕下胡亂拼湊的粗製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