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學苑新腔
文:陳家駒
01 APR 2014
1-4-2014

港大百周年校園大會堂新添了一台鋼琴,是史坦威漢堡版D型號,並邀得休伊特(A. Hewitt)「試琴」,香港因而成為她亞洲行的其中一站。該場地亦是繼音樂劇、聲樂、管弦樂、室樂後又一獻演,筆者刻意安排坐在左上方,考驗一下耳朵的機靈。

上次聽鋼琴獨奏會,已是2011年的柏拉雅,演奏包括巴赫和貝多芬作品。今次除兩首巴赫小調作品、貝氏《降A 大調第31 奏鳴曲》Op.110,還有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S.178。

即興表述有理有節

休伊特演繹巴赫備受推崇,當晚《第三英國組曲》BWV808,她甫坐下,便開展〈前奏曲〉無窮動樂句的追逐,〈庫朗特〉樂章的三拍子冷靜地跳躍,彰顯作曲家的對位技巧;隨後兩段〈嘉禾〉舞曲饒富鄉郊風味,尤其全用主持續音的第二段,精悍而悅耳。休伊特既能保留原曲的古鍵琴風韻,又發揮了現代鋼琴的斑斕和活力。但筆者更喜歡巴赫簡約、半音體系(chromaticism)充盈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BWV903;〈幻想曲〉琶音譜法有多段宣敍調,隨後〈賦格〉對位精煉,仿有三個聲部。全曲鮮有強弱或速度等標記,讓演奏者即興表述,休伊特彈奏得斯文大方,有理有節。

彈琴的世侄女說當晚李斯特奏鳴曲是最愛,其作為浪漫時期的重要鋼琴作品,無論〈活力的快板〉還是〈宣敍調〉,均內容豐富、情感多樣澎湃,既吸引又富挑戰。就算是荷洛維茲彈奏,也流於要麼誇張要麼沉溺的弊病(《黑白溢彩》邵頌雄2009)。筆者少聽李氏作品,但現場感覺休伊特沒有這兩種傾向,反而是智慧地謹言慎行。末段〈甚慢板〉最尾數節的ppp極弱音,低音Bо 的已經聽不到了,她仍彎着腰,把頭貼近鍵盤,做好小節的延長音。這七八秒,全廳寂靜得耳鳴,直至觀眾掌聲雷動。

貝多芬Op.110是當晚唯一大調作品,亦是休伊特與蔡寬量教授對談的焦點,暢談貝氏的鋼琴奏鳴曲,「對貝氏的作品愈是專注,從他那裏便愈取得多」。休伊特認為此曲雖非炫技之作,但情感精神上是最升華的一首。彈奏貝氏作品,除得留意造句和速度,更要求articulation,而調性往往影響樂曲的情感和色彩。彈奏須運用內力(inner strength)而非狠勁,並用好腳踏強弱技巧增加樂曲的織體。休氏提及的緊接段(stretto),在第三樂章〈詠敍調〉(arioso)後的〈賦格〉多次出現,此章論旋律、組織、對位、精神也是全曲精華所在,透過她的清晰表達,把章節最後一粒音送至耳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