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Sing Tao Daily
本地音樂作者不算多,邵頌雄教授是其中一位,憑着《黑白溢彩》、《樂樂之樂》兩本著作,在古典音樂評論圈子裏闖出名堂,然而《樂樂之樂》出版已是二〇一四年的事情了,事隔五年,終於帶來新作《諸神的黃昏》,跟另一位知名學者、文化人李歐梵教授合撰,於剛過去的書展期間昂然登場,立即受到古典樂迷、文化界的關注。
邵頌雄,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香港,自高主教書院完成中學課程後,即負笈加拿大,其後獲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研究範圍主要為漢藏佛學思想、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新學院。古典音樂雖非邵頌雄學術工作上的研究科目,卻是他醉心的藝術之一,能以業餘身分不斷學習、研究並出版著作,實在難得。
他的《黑白溢彩》和《樂樂之樂》,副題分別為「荷洛維茲的藝術」和「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藝術」,前者特別叫筆者興趣盎然,因為荷洛維茲經的琴技常於友儕間高談闊論,早已引起我的興趣,欲了解更多。出生於俄羅斯基輔的荷洛維茲,是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也是其中一位具爭議性的音樂家,跟魯賓斯坦更被頌為一時瑜亮的鋼琴家。
邵頌雄的《黑白溢彩》,不僅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介紹、分析和體會,更重要的是為荷洛維茲的音樂藝術在中文著作留下豐富註腳。本地著名樂評人、作家黃牧(古鎮煌)撰序時,稱之為「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相信許多讀者都有同感。筆者不算是標準的古典樂迷,但仍然很不可思議的通到他的文字,心領神會荷洛維茲那宛如施魔法的鋼琴演奏奇技,讀得津津有味。
《樂樂之樂》跟《黑白溢彩》相隔五年出版,《諸神的黃昏》又是潛心五年之作,雖與李歐梵合著,但五年磨一劍,似乎是作者很喜歡的音樂著作出版密度。據邵頌雄在跋語所言,這次著書緣起,始於二〇一五年香港大學音樂系的陳慶恩教授,邀請兩人做的「人文.巴赫」講座,此後,李歐梵意猶未盡,於報章發表了一篇座談會後的補記,由此啟發了二人對晚期風格作人文解讀的「筆談」。
《諸神的黃昏》副題為「晚期風格的跨學科對談」,讀者可在書中領會邵頌雄與李歐梵兩位音樂發燒友,怎樣以興趣為立足點,通過文字,對談音樂,饒富趣味。書名緣自北歐神話,顧名思義,書中闡述的盡是「神級」作曲家和演藝家的晚期作品,包括理查.史特勞斯、貝多芬、布拉姆斯、舒伯特等等,亦有邵頌雄曾專書寫過的荷洛維茲和巴赫。
十四章節由邵頌雄和李歐梵各寫一篇,任意發揮,把音樂作品置於文化氛圍中,從哲學、宗教、文學、政治、美學等不同角度,探討那些作曲家和演藝家於人生晚期創作的作品特色,也可說是兩人通過筆墨,向共同喜愛的音樂家致敬。為配合新書出版,《諸神的黃昏》曾先後在銅鑼灣誠品書店和香港大學書店,舉辦兩場分享會,讓席上參加者親睹邵頌雄和李歐梵怎樣侃侃而談,甚至參與對談之中。可惜筆者因事跟兩次分享會失諸交臂。
該書其中一篇叫筆者動容的章節,是邵頌雄所撰的《阿巴多的「禪意」》──別忘了,談到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邵頌雄才是專家。他在文首引述曾任伯恩斯坦副手、久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阿巴多,在治療胃癌後的一番話:「我彷彿能從身體之內聆聽,猶如失去了胃部,卻得到內聽之耳。」邵頌雄更指出,阿巴多的晚期風格,「近乎中國儒家尊晚思想所期待的睿智境界」,又引出阿巴多與琉森節目樂團的「馬勒第九」,「其微妙處既出世也入世,音樂完結後那幾分鐘的靜默,彷彿於場館內把生與死之間的大門打開。生死一如的禪意,深深打動聽眾心扉。唯有於生死之間徘徊過的晚年阿巴多,才有這份胸懷讓觀眾領會此重玄妙湛深的意趣」。
邵頌雄在跋語引述馬勒說話:「我知道若我能以文字表達一種經驗,我不會嘗試代之以音樂。」然而,看着邵頌雄、李歐梵的書寫,音樂、文字互通,豁然開朗,天空海闊藉着筆墨展開,卻非筆墨所能形容,勾勒出如此輝煌的藝術殿堂,難道不叫人神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