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聽巴赫 過足癮
文:劉靖之
29 MAY 2015
香港大學文化管理組5月17日星期天下午3時,舉辦了一場由「柏林巴洛克獨奏者樂團」演出的音樂會,專場演奏JS巴赫的全套6部《勃爾登煲協奏曲》,連中場休息在內,足足兩個多小時,令巴赫愛好者過足了癮。能夠一次聽齊6部《勃爾登堡協奏曲》固然難得,由舉世聞名柏林愛樂樂團的團員組成的「獨奏者樂團」來演奏,令港大李兆基國際學術會議中心的大堂座無虛席。
巴赫用了兩年時間創作6部「為多種樂器演奏的音樂會」,於1721年題詞送給勃爾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這套協奏曲不屬於絕對音樂,實際上與歌劇和舞蹈甚為接近。十七世紀末歌劇催生了協奏曲,因此協奏曲一向扎根於戲劇,而其中的戲劇元素是建立在主奏樂器組與協奏樂團之間的互動與兩者之間的結構,反映了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況,如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在這6套協奏曲中,有4套屬「大協奏曲」(第1、2、4、5),主奏樂器組有兩人或以上,樂團協奏;第3、6兩部,無主奏樂器,由弦樂和通奏低音協奏。第5部第一樂章裏極具技巧的「華彩樂段」(cadenza)是鍵盤作品最早出現的,為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提供了經典模式。Raphael Alpermann在港大音樂系提供的羽管鍵琴上顯示他那非凡的鍵盤技巧,音量雖然難與後來的鋼琴相比,但自然而然地令聽眾聯想到莫扎特和貝多芬光芒四射的「華彩樂段」。
獨奏與協奏
這次節目的安排並沒有依照第1至6的次序:上半場依次是第1-F大調,弦樂與管樂既有;第6-降B大調,只有弦樂與羽管鍵琴;第3-G大調,弦樂與羽管鍵琴。下半場包括第4-G大調,分兩組樂器,主奏為小提琴和兩支長笛,協奏部分為弦樂,另有羽管鍵琴;第5-D大調,主奏為羽管鍵琴、長笛、小提琴,協奏為弦樂,另有羽管鍵琴提供通奏低音;最後為第2-F大調,主奏樂器有小號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協奏為弦樂,另為羽管鍵琴。
上述次序與樂器的組合,我們可以理解到:一、第1部和第2部協奏曲均有管樂器和弦樂器,聲勢較大;中間的4部只有弦樂;二、主奏樂器組從2件到4件樂器,協奏部分以弦樂為主,羽管鍵琴是必有的樂器,用來提供通奏低音,因此巴洛克樂派的協奏曲被稱為「大協奏曲」,與莫扎特、貝多芬等的「協奏曲」以鋼琴或小提琴等獨奏樂器與整個樂團協奏曲是有分別的。
獨奏者樂團
柏林巴洛克獨奏者樂團的成立與已去世的意大利指揮家阿巴度有密切的關係,在阿巴度的鼓勵和支持下,柏林愛樂部分團員於1995年成立這隊獨奏者樂團,至今已有20年,聲譽日隆。這次來港演出的有21名團員,皆為水準極高的獨奏者。獨奏者樂團團長Daniel Gaede的小提琴固然令人嘆服,但他與團員們的互動更令聽眾了解到「協奏」的真正性質。
有人說這座大堂是香港演奏室內樂音響最好的場所,還說座椅舒適、視線良好、聽眾素養高(英文《南華日報》2015年5月18日C1)。香港的音樂愛好者以後要留意港大的音樂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