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文匯報 Wen Wei Po

《諸神的黃昏》新書發佈
李歐梵×邵頌雄別出心裁對談「晚期風格」
文:王芊
29 JUL 2019
29-7-2019

在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書店日前舉行的一場新書發佈會上,講者李歐梵和邵頌雄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晚期風格跨學科對談。《諸神的黃昏》是作家李歐梵和邵頌雄的一本新書,兩位音樂發燒友通過文字對話的形式,所呈現出的音樂導賞,在講座中他們為我們介紹了「神級」作曲和演藝家的晚期風格。邵頌雄說道:「晚期作品不等於晚期風格」,什麽是晚期風格?兩位作家之間又有什麽「音樂」緣分?在講座中他們為我們娓娓道來。

《諸神的黃昏:晚期風格的跨學科對談》書名源自北歐神話,也與希臘神話中的女神繆思遙相呼應,全書分為作曲家與演藝家兩主章,共十四節,每一篇都環繞「神級」作曲和演藝家的「晚期風格」為主題,由作家李歐梵和邵頌雄各寫一篇。李歐梵是著名的中國文學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邵頌雄則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醉心於古典音樂,著有《黑白溢彩:荷洛維茲的藝術》及《樂樂之樂: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藝術》。

《諸神的黃昏》是「香港大學繆思樂季」首次出版的音樂文集,音樂雖然並非能用筆墨來形容,但精闢典雅的文字更有助於詮釋音樂的靈魂。為何所關注的是「晚期風格」?李歐梵和邵頌雄崇拜文化理論家薩伊德,後者曾出版了數本音樂書籍,《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 2016)則是他的最後一本書。薩伊德希望把音樂和文字融合在一起,穿針引線,從而形成一套理論。李歐梵認為此書涵蓋面太過廣泛,所以寫作《諸神的黃昏》,此書雖不能作為文化理論,但也可稱之為以「晚期風格」為主題的變奏。

「晚期」是一個時間的名詞,指的是一個藝術家的晚年,「風格」指的是形式。人到了晚年,隨着歲月的流逝,看法和感受自然不同,《諸神的黃昏》以李歐梵和邵頌雄對於「晚期風格」的興趣為立足點,融入薩伊德所給予的啟發。在此書中,兩位作者作為樂迷進行「對唱」,一起向他們共同喜愛的幾位作曲家、導演、演奏家和指揮家「致敬」。

兩位作家的「音樂」緣分
偉大的音樂作品所能夠表達的,往往是文字以外的深刻情感,《諸神的黃昏》可以看作是兩位作者通過文字對話的形式,引領讀者進入十三位作曲家晚期作品的導賞文字。這本書的緣分來自於2015年,香港大學音樂系陳慶恩教授邀請李歐梵和邵頌雄對談於「人文.巴赫」講座,此後,李歐梵意猶未盡,遂發起了兩位作家對晚期風格作人文解讀的「筆談」。

李歐梵是人文思想大家,邵頌雄也畢業於人文學科,兩人都對古典樂有很大的興趣。港大「繆思樂季」總監盧曉嵐曾邀請兩位撰寫文章,兩人的興趣與觀點不謀而合,恰巧都與作曲家晚期作品有關。後來二人乾脆從哲學、宗教、文學、政治、美學等不同角度,寫作《諸神的黃昏》來探討各位作曲家和演藝家於人生晚期創作的作品特色。此書既是一輯導賞文字,也是對薩伊德「晚期風格」理論的批判和反思。

何謂「晚期風格」?從一位藝術家開始創作,到離開人世,我們通過已知的信息研究他的作品,而最後幾年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作者把它們定義為「晚期風格」。說來,晚期風格並非某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着重闡述一段「時期」。作曲家到了晚年,風格也許發生改變,這改變也許不合時宜,與周遭的環境、社群格格不入,然而,正正因其不與時間合拍,充斥着各種異樣的曲折。本書作者邵頌雄表示,《諸神的黃昏》裡面包含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當自己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和挑戰時,當面對不論是年齡的老去還是政治上的困惑時,他會想像作曲家會怎麼應對。這所有的種種反思都和現實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在困境下,如何去掙扎求存?又如何忠於自己的良知、忠於自己對藝術的追求?邵頌雄認為每個作曲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晚期風格:「人到了年老都有挑戰,所謂晚期風格就是對於人生開始失去東西的時候,如何去取捨,如何去發現新的東西。」

李歐梵則道出晚期風格的另外一種可能性–晚期作品是以無邊的靜謐、極致的客觀,恍若回首前塵而置身時間之外而創作出來的作品,充斥着秋意、餘韻與無奈。李歐梵現在也已年過七旬,他說當自己帶着耳機去聆聽音樂時,彷彿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20歲時開始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現在再聽,自己的心得早已不一樣。

暢談貝多芬的晚期風格
作為一位作曲家,晚期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這需要看人們如何去定義。作者邵頌雄說道:「作品好與差如何去評價?每個人的藝術審美眼光都不是絕對的。」李歐梵和邵頌雄提到貝多芬的晚期風格,如今當我們再聆聽貝多芬的晚年作品,我們會感嘆他的偉大,但早前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他的音樂,直到貝多芬離世之後,仍然有人對他的晚年作品感到「一頭霧水」。

很多的音樂評論家認為晚年的貝多芬在音樂形式上愈來愈不按常理出牌,違反了四重奏作曲法的法則。貝多芬在晚年創作的六首弦樂四重奏,都是在耳朵全聾的情況下寫的,晚期的他好像更喜歡走極端。李歐梵認為自己受了德國哲學家阿多諾的影響,認為貝多芬愈到晚年,他的作品形式愈離經叛道,他的晚期風格不僅表現出豁達的成熟智慧,也表達出掙扎與不安。

晚年時期的貝多芬飽受失聰痛苦,更官司纏身,生活貧困,然而不管環境多麼艱苦,他仍然無所畏懼、挺身向前,寫出如此出塵妙樂的作品。貝多芬自己親身示範了如何從孤獨悲傷的磨難中,昇華而出音樂靈魂。邵頌雄認為貝多芬的晚年作品,一直是在傳統的框架下尋求突破,認為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貝多芬的「晚期風格」,認為貝多芬已經半瘋半癲,但貝多芬的藝術步伐卻比同時代大部分人走前了一、二百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