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Sing Tao Daily
表演場地重啟,各演出主辦單位,紛紛釋出一系列表演名目,急不及待與觀眾聚頭。香港大學繆思樂季(HKU MUSE),也新設《薄暮樂敘》示範講座,11月20日(五)那場,以《披頭四與武滿徹的結他》設題,引人好奇,到底昔日風靡全球的 The Beatles,跟享負盛名的日本作曲家武滿徹,有何關係?
武滿徹生於1930年,卒於1996年,是日本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作曲家,其作曲才藝幾乎是自學成家,作品展現別樹一幟的典雅、纖細、冥思等特質。
《薄暮樂敘》示範講座主持陳慶恩教授,其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正是武滿徹的《十一月的階梯》,他甚至曾跟遠在他邦的大師通過信,問及其創作事,「他回信那張滿溢東洋味的明信片,我保留至今。」研究使然,陳教授當年幾乎看遍所有關於武滿徹的文獻,對其音樂創作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
陳教授又說,作為亞洲作曲家,能夠走進國際,武滿徹是數一數二,猶如拔地而起,立於一個難以攀越的高度,「武滿徹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為西方認識,世界一級樂團都向他委約作品,而且他的作品被演奏、被分析的次數之多,都是其他亞洲作曲家無法企及。」加上其電影音樂產量甚豐,著名如敕使河原宏的《砂之女》、篠田正浩的《沉默》、黑澤明的《亂》等配樂,也出自他的手筆,接觸面更為廣泛,「又不失藝術性。」
跟大自然融為一體
武滿徹的作品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要算是對日本樂器的運用,譬如《十一月的階梯》,便是寫給琵琶、尺八和管弦樂團的作品,叫西方驚艷,成了現代音樂結合傳統音樂的經典,「在現代音樂殿堂裏,這是不得了之作。」多少作品強調東西融合,「但這首作品,武滿徹就是要讓人明白到,東西有多大不同!這種思考層次,並不簡單。」
陳教授創作時,也時有運用中國樂器,當然對在作曲時把日本樂器運用得渾然天成,並令聽眾產生新體會的武滿徹,更為敬仰了。但陳教授坦言,武滿徹創作的管弦樂作品,不是那麼容易入口,「他說《十一月的階梯》就像日本庭園。即從不同角度去『看』,會有不同景觀。他不是故弄玄虛,聽其作品,的確有一種深邃與禪意,非三言兩語能夠道明。」
他又稱武滿徹不少音樂跟大自然有關,好像《Tree Line》,或有不少德布西、法國印象樂派影子,聲響精細,美不勝收,「就像把大自然融進管弦樂的音色裏」,比較《十一月的階梯》更容易入口,「如果在郊外播放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可能格格不入;如果播放武滿徹的作品,簡單就是融為一體。」
如小型管弦樂團
在芸芸樂器中,結他是武滿徹的至愛,他終其一生為結他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計有獨奏、室樂、改編曲、電影音樂、協奏曲,也辦過古典結他音樂節,不少知名古典結他手都跟他合作過。這次《薄暮樂敘》示範講座 ──《披頭四與武滿徹的結他》,其中一首曲目、武滿徹臨終前幾個月寫成的《In the Woods》首個樂章《Wainscot Pond》,便是寫給澳洲著名古典結他手 John Williams。
陳教授說:「貝多芬說過,結他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管弦樂團,可見其複雜程度,曲子要寫得好,殊不簡單。武滿徹很明顯十分熟悉結他,相關作品很值得推介給觀眾。」《披頭四與武滿徹的結他》另一首曲目、改編自The Beatles名曲的《Yesterday》,選自被陳教授認為是學習古典結他必彈的十二首歌曲改編曲,後者還有同樣改編 The Beatles 的《Hey Jude》、《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Michelle》,「可見他對 The Beatles 的偏愛。」他不覺得武滿徹是為了討好公眾,才寫出這些改編曲,「而是他真誠地喜歡這些作品。」
陳教授又說,武滿徹改編的《Yesterday》,充滿爵士樂的和聲,於《披頭四與武滿徹的結他》為觀眾示範演繹的結他手杜子駿,將以原曲與改編曲對照。除了《In the Woods》、《Yesterday》,他還演繹1974年令武滿徹聲名大噪的《Folios》,有終有始,構成武滿徹結他作品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