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Ming Pao
本地爵士精英 同玩即興
文:林喜兒
15 JAN 2016
從一張現場錄音的爵士大碟,到音樂廳裏的爵士音樂會。熟悉的,經典的,意想不到的,換上全新編曲,集合多位本地著名爵士樂手。古典,流行;氣氛,節奏,爵士音樂的關鍵詞是即興,不論是初級入門還是資深樂迷,聽爵士,還是現場的好。
《爵士‧花漾》源於Jazz at Lanson Place,一張為慶祝本地一間精品酒店開業十周年的爵士專輯,特別之處是在酒店的酒廊作現場錄音,專輯監製之一及音樂會音樂總監雷柏熹(Patrick)集合了本地多位爵士樂手完成這張專輯。「十首作品中有兩首是原創,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有些是所謂的Standard,標準作,就是所有爵士樂手都認識的作品,一碰面就可夾,例如就是來自《仙樂飄飄處處聞》的My Favorite Things。另外一些作品是根據不同的音樂人, 按照其風格專長而再選歌曲,好像Angelita Li 最著名的是演唱巴西爵士,所以揀選了一些巴西森巴樂曲。另外也有一首是四種小號的組合。」雷柏熹說在香港很多人還覺得爵士樂是背景音樂,只是製造環境氣氛, 「其實爵士樂是遠超於此」。
港大Grand Hall 第一次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以往舉行過不少古典音樂會,不過爵士樂卻是第一次。「香港的爵士場地不多,當然爵士樂發展之初也是幾個樂手聚在一起,大家會去酒吧聽Jazz,樂手與觀眾的距離很近。後來也慢慢發展也會在音樂廳裏表演,其實場地大小也沒關係,只是氣氛不同。爵士樂講求的是即興,聽爵士樂主要是聽樂手的演奏多於歌曲,而古典音樂卻多數以作品先行,可能是喜歡聽貝多芬、莫扎特那首樂章,然後才看看是哪個樂團。」雷柏熹畢業於美國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曾參與多個爵士音樂節,包括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北山爵士音樂節、彩虹音樂節及台中爵士音樂節等,並奪得台中爵士鋼琴比賽首名。他同時參與不少流行音樂製作,游走爵士與流行。「其實自小已喜歡古典和爵士音樂,不過在香港很難找爵士音樂老師。接觸後發覺自己也能掌握爵士樂,愈來愈投入。開始時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喜歡爵士樂中的和諧感覺,而因為即興的元素,只要找到好的音樂人,便可以帶出很多可能性, 很具挑戰。爵士樂的發展是一直吸收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所以是永遠學不完。」
重視抒發內心感受
或許很多人對爵士樂的認識還是不深,認為是背景音樂,另外有些人則覺得很深奧,聽不明,雷柏熹說其實不同音樂也有淺有深,不是爵士樂的問題。「最初的爵士樂是比較有節拍, 容易接受,但慢慢發展至今也有很多是關於個人感受,所謂聽不明的作品。其實說深奧,可能只是比較少接觸,不是慣常會聽的音樂,即使流行音樂也可以很深。爵士樂最開初是娛樂觀眾,但是慢慢也有不少音樂人藉着演奏而表達自己內心感受, 跟其他藝術一樣,有不同的程度。」他說現在很多玩爵士樂的人也是自學的,「不過與學習古典音樂相比,的確是比較困難。古典音樂只要跟着樂譜練習,爵士樂則講求感覺,你說感覺怎樣學呢?所以你可以強迫一個小孩學古典音樂,因為可以背譜,但你叫他去jam 一下,如果他沒有東西想說,沒有感情要抒發,根本不可能玩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