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知名鋼琴演奏家李維斯(Paul Lewis)早前在紛擾中來港,帶來舒伯特和貝多芬兩首名曲,這位以詮釋貝多芬備受讚譽的音樂家,對此地的狀況大表同情。
他的演奏向來被稱讚為不拘一格,細膩精準,風格獨特。他笑言,自己年輕時是個好學生,也是個壞學生,「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一直很努力練習,每次功課都認真對待,但與此同時,我從不把權威那套當成唯一的真理。」雖然師承鋼琴名家Alfred Brendel,但由於這叛逆性格,不斷尋求突破,才開創出獨當一面的風格。「我們的演奏聽起來很不像,但在底蘊和精神上,我很受他影響。」
早前李維斯應邀來港,參與香港大學繆思樂季的「奏鳴與變奏:李維斯鋼琴獨奏會」,演出貝多芬《迪亞貝里變奏曲》,形容那是最偉大的鋼琴曲目。從年初開始,他就在世界各地連續演奏過一系列貝多芬作品,為慶祝明年貝多芬250周年誕辰。這次在貝多芬外,他也加入舒伯特的晚期作品D894號G大調奏鳴曲來作緩衝,「《迪亞貝里變奏曲》的能量很強烈,但舒伯特的作品則有更多空間和時間,我喜歡這兩首作品的對比。」
雖然今天已是知名音樂家,但小時候他卻連學習鋼琴的機會也沒有,不是來自音樂家庭,家中也不會播古典音樂,但離家不遠處有一個收藏齊全的音樂圖書館,裏面有很多種類的唱片,啟發他甚深,尤其是鋼琴的優美琴音,他從8歲就開始迷上。「唱片就放在架上任人聽,雖然當時我還小,不知道這是怎樣的音樂,但已覺得很好奇。」
小學沒有鋼琴課程,他改為學習大提琴,「但我相信你不想聽我的大提琴演奏」。與此同時,他也開始自學鋼琴,並在11歲那年報考音樂學院,最後沒有成功。
永遠不相信建制
後來一個負責遴選的老師認為他有天分,主動邀請他上鋼琴課,在12歲正式學習,在14歲那年如願考進曼徹斯特切塔姆音樂學校(Chetham’s School of Music),從此專修鋼琴。「我坐在鋼琴前很舒服,本能上就覺得是適合自己的樂器,就像是我身體的延伸。」
他18歲考入倫敦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in London),先跟從Joan Havill學習,後再成為知名鋼琴教育家Alfred Brendel的入室弟子,兩個老師都為他帶來巨大啟發。「Joan Havill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讓你明白到如何跟鋼琴連結,她非常擅長演奏技術層面的東西。但Alfred Brendel則完全不關心演奏技術的東西,甚至從未講過。」
兩個老師風格截然不同,卻也能互補,但作為一個叛逆學生,他總是不斷質疑,從不信服權威,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從切塔姆音樂學校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學校裏有很多虐待學生的情況,相關新聞最近也浮面,我在裏面學到的是,永遠不要信任建制,要對一切保持質疑。」
因此老師教什麼,他總是用批判角度思考,「如果老師說的是廢話,我就毫不理會。」跟從Alfred Brendel學習也是同樣,雖然從他的方法和演奏中學到很多,但李維斯決心要建立自己的風格。「我從不想成為誰的複製品」。
成為獨立演奏家後,他的成績不斷被肯定,獲得3屆留聲機大獎,演出技巧被讚譽為「細膩、非凡、高超」,曾獲皇家愛樂協會年度演奏家、法國音叉大獎、荷蘭愛迪生獎等,雖然不是來自音樂世家,起步比人遲,但他認為起步早或遲都無阻一個人去發掘自己。
「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路,對我來說,學音樂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性格不喜歡一舉成名,贏得一場重要比賽後馬上舉辦100場音樂會,這種事情我根本做不來。父母也從來沒有催谷過我,我覺得這是最棒的地方,讓我有時間發現自己,而不是為了滿足誰的要求而演奏。」
他相信,成為音樂家的路漫長,慢慢來也是好事。「如果從少年時期就大量演奏,參與數百場音樂會,很難找到時間和空間去好好學習和思考。」
說到這些年的音樂成就,不少人都會記得他2010年在知名古典音樂節「逍遙音樂會」(BBC Proms)中,一次過演奏了貝多芬全部5首鋼琴協奏曲,也是音樂節舉辦百多年來第一個完成這創舉的鋼琴家,「這當然是一件壓力巨大的工作,因為所有演奏都被錄製,並且作廣播和電視轉播,但當登上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逍遙音樂會的舞台,面對6000個觀眾時,整個氣氛讓我投入其中。雖然那音樂廳的聲音效果太糟糕,但當時我已不太在意。」
從有這個意念到真正演出,他都承受巨大壓力,但覺得是很好的成長機會,「時機來到,就去做,去享受吧。」演出圓滿完成,備受各方讚譽。
如今他邀約不斷,但無論如何忙碌,也盡量騰出時間去思考和練習,「不是為了職業發展而做,而是為個人的音樂成長去做。」他已成家立室,妻子是挪威大提琴演奏家,兩人育有3個孩子,一家人住在倫敦。
夫妻兩人經常到世界各地工作,妻子演出多,也在挪威奧斯陸教書,兩人時間表都要預先規劃好,讓彼此有更多共處或照顧孩子的時間。雖然孩子都有學樂器,但也不打算以音樂為業,他坦言不介意。「我希望他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只要他們懂得欣賞音樂,生命中有音樂,就已經很足夠。」
給鋼琴學生的話
香港有不少學生學習鋼琴,他勸勉他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忠於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試圖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不要成為一個對自己的音樂不誠實的音樂家,就算練習辛苦,永遠不要忘記音樂應該是有趣、有意義的。」
雖然他曾是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審或藝術總監,但他自言不愛比賽,認為不少比賽不是為鋼琴家而設,只是為了比賽自身的名氣。「他們有權決定誰得獎,於是透過出色的參賽者來肯定自己有多優越,我覺得這些策略都是錯的,重點應放在參與的鋼琴家身上,透過比賽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為了比賽的聲譽。」
雖然他多年來都想改變比賽文化,但也感到困難,希望年輕鋼琴家明白比賽的限制。「比賽不能幫你成長為一個音樂家,只有你自己可承擔這責任,比賽無論成敗,都只是音樂路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