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列夫席茲馬拉松奏貝多芬:花了一輩子準備
文:張綺霞
02 OCT 2017

Webp.net-resizeimage (65)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創作橫跨一生不同時段,有鋼琴藝術史中的《新約聖經》之稱,早前俄羅斯鋼琴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來港進行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全集馬拉松式演奏,對這些經典作出了新詮釋。

被問到花了多少時間準備這馬拉松演奏?他毫不猶豫地說:「花了我一輩子。」他認為,這個演奏會是自己音樂生涯中的最大目標和挑戰,「它是為鋼琴而寫最複雜和最重要的樂章。它造成的影響是如此巨大,對演奏的藝術要求是如此高,很難達到心中的標準,因此這是一個無止盡的嘗試過程,看自己能夠達到怎樣的境界。」

今次應香港大學之邀來港的列夫席茲,以演奏巴哈知名,對貝多芬亦情有獨鍾,「貝多芬總是在我的練習和思考中,他的音樂伴着我整個人生,雖然我經常演出個別曲目,卻未曾一次過演奏。」他表示,自己從小就演奏貝多芬,但在成長後才真正明白當中精髓。「學習巴哈多是從小前奏曲學起,然後是兩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等,是不斷延續的練習。但貝多芬完全不同,他不是一個容易讓孩子接近的作曲家,需要一定時間及更多經驗,不只是作為音樂演奏者,而是作為一個人。」

為掌握這些鋼琴奏鳴曲,他多年來花了不少時間鑽研。雖曾演奏過大部分,然而一次過把它們彈出來是很難的事。「你要準備好有隨時失敗的可能,開始時你會因為困難而感到迷失,雖然總有些東西你無法達到,卻是充滿趣味和吸引力的,是一件很痛苦同時非常享受的事。」

過去有不少人演奏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也有不少演奏錄音,列夫席茲表示無意與他們比較:「他們都是很高水平的演奏者,我在他們後面奮力跟隨,但我最終目標只是想更接近貝多芬這位音樂大師多些。」

每首一樣難
被問到這32首鋼琴奏鳴曲中那一首最具挑戰性,他表示:「每首都有自己的困難和重心,因此每一首的處理都不同。」後世對貝多芬每首鋼琴奏鳴曲的藝術成就評價不一,列夫席茲很不以為然。「每首鋼琴奏鳴曲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各有人性上的重要性,有一些有更多人喜歡,在聽眾中更受歡迎,但這不代表其藝術價值的高下。」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年期橫跨其一生,如何表達當中的轉變,讓他思考甚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化過程,二十五六歲的貝多芬是一個充滿野心和希望的年輕男子,很情緒化,隨着年齡增長,從他作品中可看到他如何慢慢成熟,每首鋼琴奏鳴曲都有獨特的價值,你從中會聽到他的生命進程,當你從第一首聽到最後一首,那感覺尤其深刻。」

列夫席茲的母親也是鋼琴家,在很小的時候便發現他有演奏天分,由於母親的關係,家中設有鋼琴,「聽她彈奏,聽她教導其他學生,從小耳濡目染。但我不覺得那些家中沒有音樂背景的朋友處於劣勢,學音樂最重要是你如何感覺,如何表達。」從小母親就鼓勵他成為音樂家,在練習上也獲得不少意見。

在他5歲時,母親便將他送到著名的莫斯科格涅辛音樂中學的特殊班學鋼琴,師承柴琳克曼(Tatiana Zelikman)。他的同學都是來自俄羅斯各地的天才兒童,各有本領。「我那時被有天賦的孩子包圍,如今很多也成為演奏家。」校內競爭熾熱,同時也滋養着每個孩子的成長。「我們彼此學習,聆聽大家的演奏,我們都彈奏不同的樂曲,從對方身上學到如何解決困難和發揮有趣的地方。」

列夫席茲早在13歲成名,他在莫斯科聯盟之家的十月廳(October Hall of the House of Unions)的獨奏會奠定了隨後的職業地位,「似乎一切都很清晰,這是我將來的職業。」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就獲得俄羅斯文化基金會獎學金,巡迴歐洲各大城市演出,此後多次與專業交響樂團合作,又巡迴日本演出。1994年,列夫席茲從格涅辛學校畢業,在畢業音樂會上彈奏了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一鳴驚人。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將演奏灌錄成唱片,在1996年發行,隨即入圍格林美獎。而他在1995年灌錄的專輯,也獲得德國「回聲」古典錄音大獎。

15歲養家
他自言,在音樂上的發展頗順利。「我學音樂時,正是世界各地對俄羅斯深感興趣的時候,因此在文化、特別是音樂上我們獲得不少關注,要表演也不是太難,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外地。」

為了走音樂路,他一家也付出不少代價。15歲那年,他父親在俄羅斯找不到工作,決定移居美國,而母親及兄弟則留在俄羅斯,陪他完成學業。那時他要以演出收入支撐全家生計,他認為,那樣年輕就開始專業演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或許這不是一件健康的事,一個孩子要花那麼多時間坐在鋼琴前練習,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很晚才回家,沒有機會好好休息,鍛煉強健體格,尤其那個歲數其實需要很多新鮮空氣,很多運動。然而我很享受我的工作,我無法想像除了音樂還可以做什麼。」

如今他有自己的家庭,與繼女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定居瑞士,問到他可希望女兒繼承衣缽,他認為還是讓她們自己決定。「我一定不會強迫孩子。就看她的興趣在哪裏吧!有什麼讓她感到自己心跳的,讓她感到刺激,讓她覺得享受,我就支持她做那東西好了。最重要是她感受到生之喜悅,能健康成長。」

在忙碌的演出生涯中,他笑言要找生活的平衡很困難。「就如為了這個馬拉松演奏會花了很多時間練習,也沒時間去沙灘,沒時間好好放空及反省自己。」他會盡量找時間好好休息,「但在巡迴演出的忙碌日程中,很難做到。」

要豐富對音樂的詮釋,他認為必須從生活不同方面如他人的表演、書本等取得靈感。「特別是跟其他人相處時得到啟發,這比其他東西重要。不一定是藝術,而只是溝通,因為演奏其實也只是溝通而已,只是那種方法不靠語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