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一場震人心弦的演奏會
文:劉靖之​
31 OCT 2016

20161031 HKEJ review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於10月16日下午3時,舉行了一場水準頗高的大提琴獨奏會,英國大提琴家Steven Isserlis(伊瑟利斯)與加拿大華裔鋼琴家史康寧(Connie Shih)演奏5首作品:Reynaldo Hahn的變奏曲、Gabriel Fauré(弗瑞)的《D小調第一奏鳴曲》(作品109)、Thomas Adés的Lieux Retrouvés(意謂找回已失去了的地方)、比利時作曲家César Franck(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Camille Saint-Saëns(聖桑)的《F大調第二奏鳴曲》裏的浪漫曲。這5首作品的曲目有兩個特點:一、以法國作曲家為主;二、這5位裏有4位是浪漫樂派時期的作曲家;Thomas Adés是當代作曲家,但他的風格既有法國的浪漫,也有爵士和現代的前衞。

事實上整場獨奏會最精采的高潮是最後一首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

嚴格地來說,這不是一場「大提琴獨奏會」,應該是「大提琴與鋼琴演奏會」,因為鋼琴在這場音樂會裏地位非常重要。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令筆者想起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鳴曲——是寫給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鋼琴是與大提琴地位平等的夥伴。

法朗克《A大調奏鳴曲》
《A大調奏鳴曲》本來是寫給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64歲(1886)的法朗克送給28歲的小提琴家EugéneYsaÿe的結婚禮物。1887年,大提琴演奏家Jules Delsart聽了這首小提琴奏鳴曲便立刻愛上了這首作品,在取得法朗克同意之後,便將小提琴部分改編為大提琴演奏,並於1888年出版。法朗克後來確認Jules Delsart改編的《A大調奏鳴曲》大提琴版本為這部作品的正式版本。

《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有4個樂章,而這4個樂章由一個主題變化貫穿整首作品:第一樂章大提琴與鋼琴對話,一如新婚夫婦的對話;第二樂章對話愈來愈激烈,情緒衝突;到了第三樂章又變成嚴肅而抒情的幻想曲;第四樂章的大提琴與鋼琴,通過卡農來進行辯論,難分難捨,最後達至高潮。

伊瑟利斯毫無疑問是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音色深厚優美,旋律自然流暢,既能顯示演奏浪漫樂派的風格,又掌握現代技巧。場刊介紹他多用由皇家音樂學院借給他的Marquis de Corberon(Nelsoval)1726年的Stradivarius大提琴演奏,但沒有說明在這場音樂會他用的是不是這把大提琴。

史康寧是加拿大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1993年她獲得為30歲以下而設立的Sylva Gelber傑出古典音樂藝術家。在這場音樂會上,筆者極為欣賞她的鋼琴技巧和貝多芬式的爆炸力。在演出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的30分鐘裏,筆者的注意力無法從她的身上移開——她好像一團火、一股巨大的漩渦,把周圍的一切都吸了進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