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古典音樂 隔世情誼
文:卡夫卡
21 SEP 2016
弦樂四重奏就等於刻板肅穆?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塔克斯四重奏(Takács Quartet),把戲劇、 熱情與幽默元素注入演出,重新定義弦樂四重奏的藝術風格。
樂團1975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成立,現時成員包括小提琴手Edward Dusinberre及Károly Schranz、中提琴手Geraldine Walther及大提琴手András Fejér,多年來長駐美國,曾演奏舒伯特、貝多芬、海頓、莫扎特及巴托等曲目。他們以迪卡唱片(Decca Records)發行的《貝多芬四重奏全集》,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錄音版本,不但贏得一項美國格林美獎和兩項英國留聲機大獎,更被《英國廣播公司音樂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唱片」。《紐約時報》更盛讚樂團「舉世無雙」和「熱情洋溢、貫徹始終」。
弦樂四重奏
闊別25年,塔克斯四重奏將再現香江,舉行「塔克斯四重奏之全貝多芬曲目」(9月24日,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演奏貝多芬前中後三個時期的弦樂四重奏,包括作品18,作品95及作品131。貝多芬創作的1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不但是西洋藝術登峰造極之作,還是眾多藝術家的靈感泉源,他曾形容自己的弦樂四重奏作品:「樂曲不是寫給你的,而是留給後世的。」
作品18是貝多芬早期完成的作品,至於作品95《嚴肅》(Serioso)四重奏,是他中期弦樂四重奏曲的最後一首,亦是他所寫的弦樂四重奏曲當中,最具戲劇性與緊張性的樂章。被認為是後期四重奏中最好的一首作品131,曾出現於電影《濃情四重奏》當中。
這次香港演出,樂團將重現貝多芬經典樂章,與此同時,塔克斯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手Edward Dusinberre出版了Beethoven for a Later Age: The Journey of a String Quartet一書,並來港舉行新書發布,細訴樂團之生活點滴、演繹貝多芬作品的困難以及探索貝多芬創作音樂之緣起,演出後還與香港大學音樂系主任蔡寬量教授對話,不容錯過。
大提琴靈魂
喜歡大提琴獨奏的樂迷,必定聽過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他在獨奏方面成就斐然,還熱中教育和寫作,用心培養年輕一代對古典音樂的興趣,過去曾撰寫Why Beethoven Threw the Stew和Why Handel Waggled His Wig兩部深受歡迎的兒童書籍,以活潑有趣的方法講述12位著名作曲家的故事。
他在今年發行的新書Robert Schumann’s Advice to Young Musicians: Revisited by Steven Isserlis,則詳細解讀舒曼的著作Advice for Young Musicians裏致年輕音樂家的建議,並將於香港舉行一場大提琴演奏會(10月16日,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與加拿大年輕鋼琴家史康寧(Connie Shih)合作,演繹多首以法國為題材的樂曲。
作為英國知名大提琴家,伊瑟利斯的祖父是俄羅斯鋼琴家朱利葉斯(Julius Isserlis),他從小在音樂中成長,但討厭比賽,16歲那年參加布里斯托爾國際大提琴大賽沒有贏。他坦言:「如果我贏了,就無法像現在一樣,可以研究我想研究的東西。」
他指大提琴是歌唱的樂器,不但擁有獨特個性,更富有觸動人心的靈魂。「我都會先看樂譜,看看旋律的對應,然後決定弓法和用弦。」他曾獲邀與柏林愛樂、倫敦交響樂團等頂尖樂團合作,唱片錄音更奪得《留聲機雜誌》年度樂器作品大獎及英國古典大賞的樂評人之選,更被列入留聲機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