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rt Plus

洪思行評《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堅持自我風格的鋼琴家
文:洪思行
9 NOV 2015

201511_artplus_review

筆者在九月初聽了尼爾遜.弗萊瑞(Nelson Freire)鋼琴獨奏會,他的演奏風格非常突出,不論是莫扎特、貝多芬、蕭邦的作品,在他的手指之下都偏向抒情,即使是帶有異國風情的葛拉納多斯的作品,亦有此傾向。像他這樣堅持用自己的方法演繹不同的樂曲,教筆者感到驚訝。但想不到在月尾,筆者聽到另一位更堅持自我風格的鋼琴家,說的是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

對香港的樂迷來說,列夫席茲是一個較陌生的名字。他生於烏克蘭,據知之前也曾來港演出。列夫席茲的演奏曲目以德奧作曲家為主,巴赫更是其中的重心。而這次的演奏曲目只有一首,就是巴赫的晚年巨著《賦格的藝術》。

巴赫生前並未完成《賦格的藝術》,現時流通的版本是他死後一年出版,由十三首賦格曲、五首卡農曲、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賦格曲及一首幻想合唱曲組成。這套作品被譽為巴赫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因為他能夠將一個簡單的主題,透過高超的對位法作曲技巧,建構出千變萬化的模樣,把對位法的可能性推向極致。某程度上,《賦格的藝術》像巴赫給自己的作曲練習,多於作演奏之用。當然這個問題隨巴赫之死而成為一個謎,無論如何,《賦格的藝術》足證巴赫是古往今來的對位法第一宗師。

列夫席茲甫出場後,沒有立即彈奏,而是一直坐在琴椅上靜候,彷彿正在「入定」,同時令觀眾更加集中,為接下來的個多小時的表演作準備。即使在演奏中,列夫席茲也經常環顧四周,特別是他左方的牆壁,好像在精神上要不定時跟琴鍵(音樂)保持距離,避免過份投入,讓情感蓋過理性,使表演由感性帶動。

若彈奏的是浪漫時期的作品,讓情感帶動演奏未尚不可(要注意古典音樂中所謂的「浪漫」並不囿於愛情的浪漫),但對於演繹結構嚴謹的巴赫複調作品,理性是必不可少,演奏者要時刻保持清醒,才能把自己對樂曲的分析表現出來,這就是複調音樂偉大之處:將感性(用旋律表達)與理性(用對位表現)完全交融在一起,而不會產生違和感。

這是列夫席茲在精神上處理《賦格的藝術》的方式,符合風格上的要求,然而在彈奏技巧上,他基本上放棄了巴羅克的演奏風格,反而採用浪漫的風格。一般來說,當用鋼琴演奏巴羅克的鍵盤作品時,演奏者大多把鋼琴當作古鍵琴來彈,即是避免使用腳踏,把音符斷開來彈,甚至當作跳音來模仿古鍵琴的聲音,也要避免聲量的漸變,採用台階式強弱效果。可是列夫席茲完全沒有使用以上的方式彈奏,他大量使用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也不乏漸強漸柔的聲量處理:他沒有在模仿古鍵琴的聲音,而是實實在在地用鋼琴演奏這套作品。

例如他甫一開始彈的主題,已經同時使用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製造連綿的聲音,對於期待聽巴羅克演奏風格的觀眾,恐怕會先大吃一驚;在第三首卡農曲Canon alla Ottava中,忽然來一記subito piano,效果甚佳,但這招照常理肯定不該出現;完半場前的賦格曲,他的演奏越趨激動,甚至用腳踏地板,這不常見於巴羅克音樂會。

這些肯定不是巴赫設想的聲音,若閣下追求authentic playing的話(即用該時期的樂器和演奏風格演出該時期的作品),列夫席茲的演繹肯定是離經背道。但如果放下這種看法去欣賞他的處理,某程度上列夫席茲其實為《賦格的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開拓新的演繹可能性,讓作品能夠以現代的姿態示人。筆者不是要反對authentic playing,只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既可有傳統的處理手法,又有新的欣賞角度,這難道不是觀眾之福?

撇除演奏風格不說,單論列夫席茲的彈琴技巧和對作品的見解,他確實是超卓的。例如第四首賦格曲,在一直流動的音樂中,還能清楚聽到兩個聲部的對答,及後的重複更是降低了聲量,製造出屬次感,然後兩個聲部逐漸融入整體的樂音中。列夫席茲的表達手法多元,即使是加強力道,也有多種方式,例如單憑手指加力,或曲起手腕來彈。

他對每首樂曲的結束方式都略有不同,譬如第三首賦格曲的最後一個和弦,列夫席茲一直按著不放,讓它慢慢消失;第五首賦格曲在激動的氣氛中完結,下首樂曲便承接這氣氛開始;第一首對照賦格曲的前半的結尾仍未消失,他便開始彈奏下半首,藉此加強兩者的關聯。這些都反映列夫席茲對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的處理。

當晚最有話題性的地方是最後一首卡農曲Canon alla Decima的華彩樂段,列夫席茲竟如跳線般彈出琴鍵上的高音和低音,這完全是不合邏輯,乍聽之下還以為是現代作品。除了是給觀眾「驚喜」,讓大家留意之後的三部賦格曲外,實在想不通為何他要這樣做。不過三部賦格曲確實要用心細味,場刊上引述列夫席茲以abandoned children來形容這曲,樂曲未完成的感覺在他的演繹中確實使人感到失落和孤獨。最後他彈的幻想合唱曲《When We Are in Deepest Need》正好成為一首安慰曲(整套樂曲中唯一的大調作品),化解這份失落,使整次欣賞經歷得以升華。

列夫席茲加奏的竟是巴赫另一套鉅作《哥德堡變奏曲》的宣敘曲。除了延續上一曲的寧靜,還有調式上作了呼應。

最後不得不再次稱讚港大的大會堂,其聲效十分好,才能令樂音消逝的效果變得完滿,令列夫席茲的running更為清晰,有時候甚至清晰到連按琴鍵的敲木聲都隱隱地聽到,所以說這個場地跟列夫席茲的演繹相得益彰。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
評論場次:2015年9月26日,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Back To Top